煤炭竖井技术在我国矿山开凿中的应用
广东省石人嶂矿师牯山坑,生产能力只有125t/d,采用平硐、盲箕斗竖井、盲箕斗斜井联合开拓。广西省大厂巴里锡矿生产规模500t/d,采用平硐、盲竖井、盲斜井联合开拓。这种开拓方式法是在生产实践中,根据生产需要逐渐形成的。难以评价其必要性和合理性。但其管理复杂、用人多、提升成本高。在今后的矿山建设中,应加强总体规则,尽量使流程简化,布置合理。 大型和特大型矿山,由于矿山范围大,生产条件复杂,特别是老矿山改造更是如此,因而形成多种主要井巷联合开拓是可能的。如落雪矿便是一例(见下列实例)。矿床属沉积变质铜矿,磨粉机矿体主要赋存于元古界昆阳群落雪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中。矿床由五个山头(龙山、老山、稀矿山、小溜口、月亮硐)的七个矿段组成,共划分四个坑口。各矿段矿体沿走向长30~660m,平均厚度1~11m,倾斜延深60~550m,倾角50°~90°,绝大部分位于地下水位以上。矿山设计规模6500t/d。
根据竖井与矿床的相对位置不同,可分为下盘、侧翼和上盘三类竖井开拓。穿过矿体的竖井开拓很少采用。竖井开拓的矿山,由于竖井延深较为复杂,烘干机设备为了便于矿山的正常生产,基建时竖井应开凿到合适的深度,使矿山能保有足够年限的可供开拓的矿量。竖井一次开凿深度根据出矿系统决定,小型矿山保有8~10年,大型矿山可达10~20年。但也不宜太长,否则将使投资增加,延缓矿山的投产时间,不利于资金周转。按提升容器不同,竖井可分为罐笼井、箕斗井和混合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