翡翠自清朝进入中国后,就与中国传统的雕刻技艺结合在一起,使中国玉器锦上添花,进行二十一世纪,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将玉石文化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。
翡翠饰品,自古就被赋予活力、健康、富贵、长寿的寓意。对它的审美,要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品味它的内涵,才能感到玉的灵气和它的神奇。传统的翡翠饰品的雕琢重在意和境上,经过几千年的传承,在题材上已经完全传统化,具体的雕刻形象大多是蝠、兽、竹、松、梅、鹿、佛、观音、如意、灵芝、花叶、秋果、钱、寿桃等,由这些形象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寓意。而这些寓意需要用雕工表达,好的雕工能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,可以弥补翡翠的先天不足,让一块一般的翡翠从石头变成艺术品,俗话说的“三分料,七分工” ,认可了雕工的重要性。
坑爹的雕工,让人泪如雨下
新手学习的过程大多沉浸在翡翠的种、水、色等名词中不能自拔,最容易忽视雕工。翡翠雕刻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返工,失败的雕刻不但表达不了寓意,更为可惜的是使玉料基本完全损毁报废。雕刻师的失误有多种,有的好料为了保重量而雕得并不美观、比例失衡,有的用料不当,雕刻了不适当的题材,有的料误用俏色,结果往往都是变宝为废。现今翡翠市场的刚性需求催生了急功近利,普货大行其道,市场上充斥大量题材相似、大同小异的翡翠饰品,而很多失败雕工的成品也混杂其中。失败的方式不尽相同,在此以佛公,观音雕像的形态、神态为例,举例说明,当然说明之前要先了解佛公,观音的历史。
转载自:玉之我心方向新浪博客